2014年5月10日

走過1874~1871台灣大歷史路線

九棚灣起風了,四周也暗了下來.....

我們彷彿看見一百多年前因颶風而飄流擱淺的船隻,
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風起雲湧的關鍵時代。

-------------------------------------------------

上一回走訪老七佳,沒有將就在附近的大漢林道和浸水營古道(註)排入行程,
除了浸水營古道被片面的禁止單車進入外,也是因為時間不允許而放棄。

但這條記錄台灣數百年來篳路藍縷的古道,是探索部落路線不能錯過的一段,很巧的,也或許該說是有緣,在老七佳遇到一位也是愛山的朋友,在山上交換了facebook,回來後經由他臉書的提醒,我們買了一本楊南郡、徐如林老師的大作《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回來拜讀。

拿到書一口氣讀完,深夜裡沒有絲毫睡意,腦海中盡是飄盪著書中部落的想像圖像,也快速地浮現一個念頭:

「不行,只騎浸水營古道是看不到我想知道的全貌!」

「應該把和歷史前後有關的幾條現存路線串起來,才是我們該走的路線。」



我知道這是一條不容易規劃的路線,因此,先在白板上將想法寫下:

串起一條有歷史的路線

牡丹社事件(註1)
瑯嶠-卑南道浸水營古道(註2)
南迴公路(註3)

註1: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1月由那霸航行至宮古島的琉球船「山原號」,遇颱風漂流至八瑤灣(今日的九棚灣),琉球藩民上岸後誤闖高士佛社原住民領域而遭到出草殺害,日本帝國與清廷外交折衝未有滿意結果,於1874年5月出兵,在恆春半島西海岸的射藔庄(今車城射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海灣登陸,日軍分三路攻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部落。後經清與日軍談判以賠款等方式結束此侵台軍事行動。

此事件是台灣捲入國際糾結紛爭的的一次重大事件,讓清治台由消極轉為積極,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台灣命運的重大轉折時點,但由於前因後果複雜,一般人難以一窺究竟。(以上文字為參考文獻及網路紀錄,詳細事件前因後果請車友詳閱相關書籍、文獻)

建議建議參考「原住民文獻會網站」第八期之-地圖版‧牡丹社事件
http://ihc.apc.gov.tw/Journals01Catalog.php?id=615

或搜尋關鍵字:牡丹社事件、八瑤灣、
琉球藩民墓、李仙得、羅發號事件、射寮、石門古戰場......


註2:

瑯嶠-卑南道、浸水營古道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積極治理後山,開始開闢多條東西越嶺道路,其中一條是由恆春繞過台灣南端通往卑南,即是總長約203公里的琅嶠-卑南道。
這路線在荷治時即做為通往台灣東部的路徑,古道大致由恆春往東翻越山嶺出八瑤灣(九棚灣),然後沿著海岸北行,最後抵達卑南。路線中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即是目前熱門健走路徑-阿塱壹古道。


另一條也是荷治時期(甚至更早)就已經存在的路徑-浸水營古道(三條崙道),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枋寮的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後至東端的台東大武鄉加羅坂部落。古道原長約47公里,但西半段因軍事用途已開闢為大漢山林道,目前僅餘約15.4公里由林務局整理出的古道路徑,由於古道早期是南台灣最重要的交通孔道,連牛車、軍事砲車都可通行,因此除了因崩塌需繞道外,路面寬闊良好,是台灣現存古道極佳的一段。

註3:

南迴公路

日治後期(1934年起,1939年完工),日本人由安朔與楓港間開闢出汽車可行的道路「楓港台東道」,是南迴公路前身,此路線取代了長久以來的浸水營古道,戰後路線延伸至台東,形成一條長約90多公里的南迴公路。

以上內容參考相邀來去台9:山海相隨的475公里



經過連續好幾天的網路搜尋,腦海中的路線藍圖開始串聯,漸漸地,發現將1871~74的牡丹社事件帶入後,地圖開始清晰起來,更有了方向感,而且,當不拘泥於時間順序,而是以當時日軍移動的路線(其實也是部落串起來的路線)套上現存道路,不只可以更清晰理解當時牡丹社事件中原住民是如何力抗日本軍隊,而且藉由書籍、文件的閱讀,我們體認到這已經不只是單純排灣族部落路線,事實上,這是一條可以用單車走過台灣大歷史的路線。

以這個主軸規劃出來的路線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牡丹社事件日軍行進方向與此區的排灣部落為主,預計要兩天的時間完成(含搭車南下),第二部分則是接續第一部分的瑯嶠-卑南道與浸水營古道東段沿途的排灣部落探索,以及這兩條古道東段的主角-卑南族部落探索。

路線規劃出來後,和Toby計畫利用5/1勞動節加請一天假,以四天的時間來將這兩路線一次騎完。記得要出發前夕,為了加深她的印象,先跟詳細介紹這次的路線,她看著路線圖有些發楞,問說:

「總覺得這樣的路線非常亂,我們一定要搞得這麼複雜嗎?」

「沒錯呀,台灣歷史本來就很複雜!」我說。

「妳想想,這段時間以來讀了那麼多資料,妳應該同意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是除了學者、學生和少部分人,一般人願意去了解的有幾人?」

「所以妳不用擔心,我們邊騎邊討論吧!」我放棄一次說清楚的想法。

「依照以往的經驗,即使一時間無法弄清楚,但只要事先有做些功課,騎完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


當時她看的是尚未整理的google地圖,而以下兩張示意地圖,即是這次為期四天的路線。如果您已經騎過恆春半島的部分路線,這兩張路線圖應該不難理解,但若是尚未騎過,那就需要搭著googlemaps每個點大略找一次,會有些粗淺的認識,當然,在人文部分這裡是無法一次理的清,請容我在遊記過程中來慢慢交代了。


Part 1 牡丹社事件+瑯嶠-卑南道探索(點圖可放大)

2014.05.01~05.02
車城-四重溪溫泉(宿)-石門古戰場-高士-旭海-達仁/安朔-尚武(宿)




Part 2 浸水營古道(東段)+瑯嶠-卑南道探索(點圖可放大)

2014.05.03~05.04
尚武-加羅板-浸水營古道(東段)-新化-土坂-金崙-太麻里-知本(宿)-卑南






額外說明:

如果您不想讓路線過於嚴肅,或是計畫要逆時針方向環島,可以參考最下圖中箭頭指向的走法,除了將日軍行進路線概念拿掉外,由牡丹水庫切入產業道路後不轉往高士村,而是直接接往200道路,這樣的安排,可以彌補直走199道路,就無法前往旭海到港仔這段極美的台26線遺憾,而且這樣的走法,台26線是靠海岸線,是最佳方向。

當然缺點就是要多爬一次坡啦!因此這走法僅適合具經常爬坡經驗的車友。




5/1(四)勞動節這天,台北一早已經下起大雨,雖然預報上屏東週五、六天氣會好一點點,
但降雨機率也是在30%左右。以往出門騎車總是希望遇到好天氣,因為這樣容易拍得好照片,而且景色也會因陽光加持而更動人。

但是這次路線較嚴肅,心裡反而有些期望不要太好,除了氛圍對,已經五月,南台灣再不下些雨又要缺水了。希望氣象局預報說的,5/4(日)台灣進入梅雨季,能夠這樣的期望實現。

清晨,在家裡打理好行李穿上雨衣,騎至中和統聯站搭到左營,在這裡換搭墾丁快線(單車裝攜車袋)。很快地,過中午我們已經通過了枋寮,在車上,為了讓Toby進入氣氛,我故意說:

「妳知道嗎?在清朝時代,這邊已經是屬於『番界』,清廷已經管不著的地方了。」

「我知道,書裡面有提過。」

聽她這麼說,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因為這次她已經很進入狀況了。




由於一路都沒塞車,早上搭6:45的車出發,下午1:20已經抵達這次出發點的車城。
先將攜車袋以超商寄往卑南南王部落,方便於周日在台東搭火車北返,
然後在車城鎮內吃過午餐,開始往海生館方向出發。

行進中,已經可以清楚看到右方突起的山丘-龜山,爬上龜山據說展望非常好,
我想,把那裡當為此行真正出發點應該會很適合才對。

很快地,來到了登山口,我們將單車放在入口,徒步15分鐘爬上海拔約72公尺的龜山。



現在是5月了,台灣即將進入濕悶的梅雨季節,而在1874年,同樣是5月初,日本軍隊就是在這海岸附近(射寮)登陸,然後兵分三路攻打牡丹等排灣部族。

站在此,回想一百多年前的此刻,必定是驚心動魄的場面。

好吧,就在這樣的畫面中,這次行程就由日軍曾經駐紮數月的龜山山頂出發!

我們要依著日軍攻入排灣族人領域的其中一條路線,
來領會這個走過1874~1871台灣大歷史路線。





出發後,先到海生館旁找一個紀念碑,這個紀念碑是日治時期所建,上面原本刻的是「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不過,上面的字樣已經被抹除,僅剩碑體矗立於草皮中央。

這是當初日軍撤離台灣時所建的紀念碑,清兵接收後拆除,但後來台灣進入日治後有重建,而上面字樣被抹除是在民國時期發生。看完紀念碑也算是完成一開始的想拜訪的據點,接著開始往四重溪溫泉、牡丹方向的199道路前進。

在經過一處稱為統埔的社區時,突然看到路旁有個「琉球藩民墓」,轉進去一看,才知道這是做功課時沒留意到的地點,就是1871年遭難琉球人埋葬的墓地。








意外地找到這裡不敢說高興,但這也確實能讓趟行程更加能融入這歷史故事中。

離開「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之後,天空已經下起了不小的雨,我們趕緊繼續趕往四重溪溫泉區先找住的地方,原本今天是計畫騎到牡丹水庫,若找不到適合的住宿點才要回頭住四重溪溫泉,但雨實在不小,還是先安頓好住宿點再依照雨況來決定是否要將石門古戰場、牡丹水庫留在明天。







我們在四重溪溫泉安頓好住宿,因為雨已經變小,
正準備要前往古戰場時,和一位甜美的女生錯身時覺得很面熟,原來是來自香港的臉友Lolly,沒想到第一次看到本人,竟然會在國境之南的山裡面!

一個不經意的改變,卻是有這樣的巧遇,這次旅程越來越有意思了。








由於雨小了些,我們將主要行李留在四重溪的旅館,然後利用傍晚還有些時間,
先到石門古戰場(註)一帶走走。

首先到的是位於山丘上,建於1936年的「西鄉都督遺蹟記念碑」及旁邊的「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西鄉都督遺蹟記念碑」上的字樣已經被「澄清海宇還我河山」取代,而「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則已經不見字跡。會立「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的原由,是日本雖然殲滅了多數排灣族人,但自己卻因台灣特有的濕悶氣候造成五百多人病亡(出兵來台為3,658人),因此日本統治台灣後,才會在牡丹的石門古戰場立碑。

在古戰場步道往上走沒多遠有個遊客中心,裡面有許多解說看板,甚至還有個互動式的10題有關牡丹社事件的問答。老實說,要不是我們因有計畫要來拜訪,是先有大量閱讀些相關書籍、資料,若是以一般方式前來,還真的答不出幾題呢!

這也可以說,牡丹社事件雖然對台灣歷史影響重大,但由於遠在南台灣,又加上事件背景牽涉到當時複雜的國際關係,要了解,實在是大不易。

站在石門峽谷間突然有個很深的感觸,套句Toby後來說的:

「當車友騎到車城,要如何跟人家說不騎往有陽光有比基尼的墾丁,而是轉往石門古戰場去看看這對台灣影響重大的事件?」

註:

石門古戰場

古戰場位車城和牡丹交界處的由石門山和五重溪山相對峙而成的峽谷,由於此處地勢險要,1874年日軍登陸射寮往牡丹部落領域推進時,牡丹社即高士佛社族人據石門天險奮勇抵禦,牡丹社頭目aruqu kavulungan父子等多人身亡,日軍亦有多人死傷,史稱石門之役。而後再度進攻,攻過石門天險後才得以繼續進擊牡丹社。(以上內容摘寫自石門古戰場步道內之旅遊資訊站)






由於在石門古戰場雨又大了起來,而且天色也暗了下來,
因此返回四重溪溫泉的旅館,梳洗後在街上找吃的。
在7-11旁看到一家麵攤,進去後發現這家開了數十年的店,老闆很健談,
而且店裡以老式的音響放著台灣老歌曲,簡單有味的麵食搭著小菜,讓我忍不住向老闆豎起大拇指說:

「老闆,配上這些老歌,您這麵真的的是道地台灣味呀!」





第二天一早五點起床,天氣仍如原先的預料還是陰天,而且有些涼意。

四重溪這邊的居民不到六點已經採了蔬菜在路旁擺起來了,可惜我們是騎單車,而且還有三天的路程,因此無法將買點這種無農藥且是有溫泉加持的蔬菜帶回去,好可惜喔!

昨天已經走過1874年日軍登陸點,以及與排灣族人戰鬥的石門古戰場,
今天的路線要暫時脫離這條當時日軍進擊方向,改切往另一路的方向前往高士部落(參考路線圖),然後前往1871年事件的導火線發生點。

而且,途中也要專程探訪一處名為「Cacevakan」的石版屋遺址。





很快地,再度通過石門古戰場。
由於昨天已經來拜訪過,因此我們沒有多停留,而是簡單留個影像就直驅石門部落。



牡丹鄉有牡丹社事件聞名,而這個時節又是野牡丹開始盛開,
我們沿途已經陸續看到粉紅色的花朵點綴在春綠當中,非常顯眼動人。



石門部落是牡丹鄉公所所在地,是一個相當大的部落,
由於早出門,而且今天是周五非假日,趁學生剛要上學前,我們闖進美麗的石門國小以及附近一處超有排灣特色的天主堂。




部落裡的小朋友正進入校園,和教室牆上巨大的壁畫形成有趣畫面。




超有創意的蝸牛爬在國小大門門柱上。
這些繽紛的色彩及圖騰讓我們暫時脫離昨日的嚴肅,在部落裡多逛了好一陣子,
才起身續往下一站-牡丹水庫。




牡丹水庫位於四重溪上游,距離昨日住下來的四重溪溫泉約只有6.5KM,
在這邊我們要牡丹大橋旁右轉進入屏172道路,這樣繞除了可以前往高士部落,
還可以拜訪前面提過的「Cacevakan」石板屋遺址。



更重要的,這樣的走法可以在去完高士部落後進入200道路,然後在港仔接上台26線,以靠著太平洋海岸方向往北行,欣賞這條號稱台灣最美的海景道路,也可以看見1871年事件發生地-八瑤灣(九棚灣)。


進入屏172道路沒多遠,一回頭,突然發覺這角度看往水庫很不賴喔!



由於這路徑車友很少有紀錄,因此途中看見一位排灣族女士正在屋外用木柴燒開水,
我們停下來請教她石版屋遺址相關位置,確定方向無誤後跟她道謝時,她用排灣語回應我們:

「瑪沙魯(masalu)!」

跟她請教這句話的意思,才知道這是謝謝、歡迎之意,因此我們當然也跟她說:

「瑪沙魯(masalu)!」

才跨上單車歡喜地繼續往上爬。果然,沒多久就看見有座木雕人像以及石板刻著「cacevakan」的平台,這裡就是前往石板屋遺址的入口了。




將單車留在入口,開始往需花點時間才能抵達的石板屋遺址前進。

由於步道看起來較少人走,而且是一早就來,加上昨天下雨,
因此除了陰濕外,一路上有許多蜘蛛網。

我們撿了根潮濕的枯木邊走邊撥,並小心踩著滑溜的土石或木梯,
約15分鐘,看到立著一個佈滿青苔的木牌,上面刻寫著「祖靈聖地、請勿喧嘩」,

我們已經進到一個排灣族舊部落遺址了(註)。


註:

cacevakan石板屋遺址

「cacevakan」意為「切割石板之處」。遺址位於由牡丹水庫前的牡丹大橋右轉屏172道路約4.5K處,需另外爬高約15~20公分的高處叢林中,這石板屋遺址可能是中央山脈南部最古老的石板屋聚落,約有600年歷史,據耆老口述,這歷史悠久的部落,牡丹鄉內的四林、高士、石門等部落,都是由此分出。

由於古老的排灣族聚落都有室內葬的傳統,聚落也是祖靈的所在,因此前來造訪,要抱敬畏與尊敬,不喧嘩嘻笑,才能融入領會排灣傳統文化之美。

資料參考: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262
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305514&type=0
http://www.pthg.gov.tw/townmdt/CP.aspx?s=3354&cp=1&n=13561




或許是這裡祖靈願意接受我們的來訪,原本陰晦的四周不知覺中已經是陽光灑落,
讓長著青苔的斑駁石板和腐木,以及替祖靈看守家園的斯文豪氏攀蜥看起來較讓人能親近。

循著步道指標走到頭目家屋前,雖然屋體已經坍毀,但巨大的石板都還在,站在頭目家屋門前石板鋪成的大廣場,想像曾經是飛躍山林的排灣族人由頭目召集在此聚會共議部族的未來,又當初日軍攻打牡丹、高士佛時,這裡的族人是否也是奮勇抵抗的戰鬥著。

不知是甚麼原因,是戰亂?是突來的疾病?還是其它我們無法知曉的原因,才會讓這個石板聚落成為今日模樣?

帶著些許疑惑離開舊部落,準備回到入口處跨上單車,繼續我們的探索旅程。








離開前,在舊部落入口眺望剛剛走過的路途,可以看見遠方及是牡丹水庫。由這角度可以說明,「cacevakan」曾經居高見證一百多年前的牡丹事件。




回到公路續爬一些高度,過了越嶺點下滑一陣子後回頭看,
原來我們就是山間盤繞多回,電線桿恰好指引出剛剛走過的路線。



下滑到一個岔路口,由於屏172若是直走會在分水嶺接上200道路,
而我們要去高士部落,因此在這路口要左轉離開屏172道路(經高士部落最後一樣會接到200道路)。





一個下滑,進入充滿排灣風貌的高士部落(高士村原名為高士佛,後來改為高士)。

這裡嚴格說並非當初牡丹社事件的高士佛社原址,經請教一位當地居民,才知道舊部落是在不遠的較高處(後查得約3.5KM),現在高士村有上、中、下三個部落,住民除當時高士佛社的後裔,也有其他遷入人口。

對於我們而言,是不是當初牡丹社事件時的高士佛社原址不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不需要做鄉土調查的嚴謹,而是要以騎單車角度來穿越時空重走一遍歷史場景,因此,由這裡前往八瑤灣(九棚灣),才是最想要的。








循著這個想法,也循著時空回溯,
我們進入了八瑤灣(九棚灣)-1871年琉球藩民擱淺的海灣。




即將進入梅雨季的這個時刻,
原本可見得到的陽光,已經被由太平洋上飄來的烏濃雨雲遮蔽。





九棚灣起風了,四周也暗了下來.....
我們彷彿看見一百多年前因颶風而飄流擱淺的船隻,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風起雲湧的關鍵時代。




一陣驟雨過後趁著雨稍歇停,收起飄廻於一百多年前的心,
我們沿著前身是瑯嶠-卑南道的台26線往北行,繼續我們的跨時空之旅。




騎在被公認台灣最美的海景道路,實在是一種享受,
美麗的海岸,不管是春夏秋冬,都有她迷人風貌。

以下這影片是2011年冬天所拍,可以看到即使是冬天沒有藍天、陽光:











台26的旭海到安朔這段很幸運的未開通,保留下瑯嶠-卑南道原始的面貌,由於安朔部落舊稱為阿塱壹,而「瑯嶠-卑南道」的說法字串長又繞口,而且,未開通的是旭海到安朔段(阿塱壹),因此就以「阿塱壹」為名,成為後來大家熟知的「阿塱壹古道」。

日本在二戰末期,為避免美軍在台灣東南部登陸利用這條古道,將部分路基炸毀,目前僅能以步行通過,若是騎單車進去,得花不少時間在扛車,我們不是特別挑以自我挑戰形式騎車,因此若是真的要進阿塱壹古道,會以用走的方式;小逛一下旭海端的入口以神遊的方式領略片刻,然後繞往東源、壽峠,由南迴公路接往達仁,然後轉個彎去造訪傳說中的「阿塱壹-安朔部落」。

小逛阿塱壹古道旭海入口回到旭海街上,又遇到香港的Lolly等一票人,互打個招呼後,又下起不小的雨。我們乾脆在一家小店以泡麵當午餐,休息到雨轉小,才開始進入爬往東源、壽峠的路程。






雨小了,出發吧!
吃飽有體力,加上下過雨天氣涼爽,很快的建立了高度,
已經可以清楚看到牡丹灣啦~

開心沒多久,在抵達東源部落前又開始下雨,而且這回雨勢真的不小,因此只好先找個路旁的餐廳躲雨。



餐廳的排灣朋友看到我們溼答答,很熱情的要我們別急著走,
並跟我們簡介他們的特色, 聊到單車更是話題不斷,頗有遇到同好的感覺,她說:

「我們現在就是在等大約20人的單車客人來午餐,已經訂了,但一直還沒到。」

聽到她這麼說,看看時間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不禁為她們著急起來,雖然對方有下訂金,但已經備了的食材沒煮非常可惜,況且都是在當地辛苦種出來的。



在等待雨轉小時,轉進餐廳內看看,看見牆上一個令我非常感興趣、上面寫著「大龜文(tjaquvuquvulj)王國 Ruvaniyau頭目」的牌匾,牌匾底下寫著統轄部落及部落頭目的明細。

由於在規劃路線了解牡丹社事件前後相關資訊時,曾有大略知道「大龜文王國 」(註)是指南排灣建立的一個王國。排灣族是貴族式傳統,在人民、土地、主權、政府的要素,因此在當時已經是具備準王國的形式,王國與荷蘭、明清、日本等強權交涉、締約,都顯示具有實質的外交能力,只是被當時的政權消滅。

下了雨躲進這個餐廳看到這個牌匾,可以算是很不錯的收穫呢!


註:

有關「大龜文王國 」的更多資訊,車友可以參考這個網站,或以關鍵字"大龜文"搜尋:
http://caqovoqovolj-project.tw/











在餐廳等了一會看到雨沒有要轉小的跡象,因此還是穿起雨衣跟餐廳的朋友告別,
進入景色優美的東源部落。


小逛東源部落後,刻意繞往小路由另一個方向看部落以及水上草原,
在雨絲薄霧下,這個深藏台灣東南方山區的部落真是綠得動人。




當然,就在大馬路旁的哭泣湖,這時也是美的讓我們為她多駐足停留。



往壽峠途中經過內文部落岔路口,由於這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半,
又內文部落進去不是很近,因此沒有進去這個曾經是勢力龐大的排灣部落,直接騎往壽峠。

到了台9最高點的壽峠,這個單車環島最重要的指標點已經聚集了許多車友,看起來都是因環島而來此。其中有四位年輕學生由背包中取出學士服穿上,要我們幫忙拍照,才知道她(他)們是來自台中弘光大學,把環島當成是畢業旅行。




2014.5.2 15:45 @壽峠,同學們雀躍著,把環島當成是畢業旅行的他們換上學士服,留下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畫面。拍照時心裡想,若是這時正也在環島的捷安特劉董事長看到,真該和他們互相擁抱才對啊!




感染了同學興奮心情,在車水馬龍的南迴公路快速的下滑到達仁,
我們要在這邊先轉往安朔部落,看看曾經的阿塱壹部落是一個甚麼樣的部落。

進到市區,在左邊有個「安朔村」牌樓的路口轉進去後,看到路旁屋下有幾個人在小酌聊天,我們速度慢下來跟其中一位問個路,確認一下安朔部落的走法,其中一位長者以宏亮的聲音說:

「來,坐下來一起喝一下再進去,你們碰到我運氣好,安朔的一切問我就對了。」

以台灣各族的習慣,有這樣的邀請而且語氣肯定,那就一定要停下來,即使只是吃一點點或只喝口水都行,否則是不禮貌,更遑論要進一步請教甚麼了。因此,我們也顧不得時間已經有些晚,還是坐下來聊一下,搞不好又有令人意外的收穫。

沒想到一坐下來沒多久,長者遞了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大龜文王國國王......」,
還來不及多看其他的頭銜,我知道我們又有故事可以聽了,實在太棒了!





原來,這位聲音宏亮頭髮斑白的長者,是曾任達仁鄉鄉長,也是政大民族學博士的張金生先生,他也是萁模族Lovaniyau宗親會理事長(名片上寫的),還特地到屋內拿出他論文以及學位證明讓我們驗明正身。

由他爽朗的聲音,講述著大龜文王國過往,甚至勾串出牡丹社事件的時空,讓我們覺得,這件事不是僅為歷史上的文字,而是一直活生生的在這裡,等著人們來探究。還有,名片上寫的他是國王,以當事者的角度詮釋這個國際事件,又以學者具邏輯的見解,點醒我們許多疑惑。

在這樣不經意的巧遇,我們完全同意,在這裡遇到張博士,是今天行程最佳ending啦!

由於時間實在晚了,跟他們告別後,我們依舊啟程進入安朔部落看看囉......




進入部落大略逛了一下已經五點多,趁著夜色快黑前,
我們順著太平洋邊的南迴公路台9線北行,終於來到今天預計過夜,位於大武-武尚7-11旁的旅館。

會將過夜點設定在這裡,是為了明天要進入大武溪畔的加羅板部落,這部落是浸水營古道的東端,雖然沒有實際越嶺,但還是要去看看囉!

----------------------------------------------------
影片紀錄:


-----------------------------------------------------

續篇

淺探浸水營,騎謁普悠瑪



3 意見及回應:

Unknown 提到...

您好,想請教一下,因為剛好在尋找瑯橋卑南古道的資料,但是在屏200縣道時有些困惑,國家步道顯示沿200縣道上行接九棚,但有些資料寫經佳樂水(屏200縣道甲)沿海岸線上行,那麼這條路線有經過佳樂水嗎?
(好佩服您對這些路線史料的研究,太厲害了!)

Eddie Chen 提到...

先謝謝您,我們只是想搞懂牡丹社事件,但沒想到會這麼複雜。

就我的理解,古道大多會隨地形來開闢,除非會遭遇當時原住民抵抗或侵擾才可能會繞開,因此瑯橋卑南古道應該是沿200縣道到八瑤灣(九棚灣),經東海道路到達仁續上,這個走法最合乎地形條件。經佳樂水這段可能是"達仁-佳樂水步道"的一部分,參考國家步道系統這段中『』內容:

達仁-佳樂水步道含括台灣東南部太平洋海岸線景觀,地形地貌優美多變,『其中由東海道路舊址至達仁段為昔日瑯嶠卑南古道舊路』,亦是清代八條東西越嶺古道之一。

路線範圍

達仁-佳樂水步道由屏東縣滿州鄉佳樂水北上,經八瑤灣、九棚大沙漠、旭海、牡丹灣、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瑯嶠卑南道由恆春經滿州、九棚、牡丹灣(旭海)與達仁-佳樂水步道銜接』,其中恆春至東海路舊址(大溝溪)段,目前已為200縣道(福嚮林路)。

Eddie Chen 提到...

補充,另請參考這張古地圖中的(d)路線: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12550881795876731807/albums/6006998478192230945/6014833352849867186?pid=6014833352849867186&oid=112550881795876731807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