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淺探浸水營,騎謁普悠瑪

我們帶著故事來這裡騎著,
漸漸忘記是否有潔白的雲、湛藍的海。

 因為一路走來我們更懂了......

真的,心才是看得到最美麗!


-----------------------------------------------------------------------
2014.05.03(六)/陰,台東大武鄉


一早起來,看到天氣仍然沒有放晴,而氣象預報明日(5/4)台灣正式進入梅雨季。

今天沒有下雨就要很開心了,因為我們要去拜訪浸水營古道東段入口(註)的加羅板部落,如果路況好,還想要進古道走走呢!因此,趁早上雲還不是很厚,由尚武的旅館繞進市區先往金龍湖繞一圈,然後切往加羅板部落方向的路途。






以上即是今日預計要走的路線圖,以及路線計畫:

1.首先前往加羅板部落,視路況決定是否騎到姑子崙吊橋及進入古道。
2.回大武,若時間充裕(例如沒有進古道),續轉往新化部落經土坂部落下到大溪,然後往金崙、太麻里、知本,預計夜宿知本。


註:

浸水營古道

這一條路原本是卑南族、排灣族聯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社路,後經多次開鑿整修。在清代與日治時代,浸水營古道是使用率最高也是使用最久的一條越嶺道路,一直到南迴道路開通,才逐漸平息。

古道西起屏東枋寮,又稱「三條崙本營」的石頭營,向東越過中央山脈經浸水營、出水坡下至溪底,順大武溪到巴塱衛(台東大武),然後沿著太平洋海岸向北經太麻里、知本到卑南,全程99公里,其中,屬於山路的三條崙至巴塱衛約47.2公里。

以上係參考徐如林、楊南郡老師《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書裡的序摘寫。

現今浸水營古道西段已因軍事用途開闢為大漢山林道,東段由林道23.5公里處「大樹林」至姑子崙吊橋約15.4公里路段,已由林務局整理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





爬了一段不是很長的路程,越過了高點,已經可以看到位於大武溪畔的加羅板部落。

由車友的紀錄裡提到,浸水營古道出來後有一段溪底便道,我誤以為是指加羅板部落與大武之間現在看到的這段溪谷,沿途仔細觀察路跡是否有被前陣子的雨沖毀,結果看起來這段溪谷已經不能走,也就是等一下要原路爬回來,還回頭跟Toby說:

「可惜,沒有溪底便道可以玩,等等還是要爬回來,幸好不很陡,慢慢騎就好。」









加羅板部落是一個清爽整潔的部落,不大的社區裡,我們抵達時許多人都正在做整理社區的工作,問了一位當地朋友,才知道今天是一個月一次的「清潔日」,他們會將社區裡外整理打掃,隨時歡迎外來的訪客。

其實,想起在我們現在住的社區也是有這樣的作法,但或許都市裡大家冷漠習慣了,總覺得在這裡看到這樣的作法,多了一分鄰里裡聯絡感情以及愛護家園的感動。

我們向這位朋友問起部落到大武的溪底是否有路,得到的答案也是:

「以前有一條路,但是在颱風的時候被沖掉了。」

「所以等等我們要回到大武得騎原路囉?」

「沒錯!」

聽到部落朋友這麼說,我們放棄由溪谷出大武,在部落裡逛了一會,然後騎往此地一座名為「加羅板橋」的水泥橋看一下,打算回頭出去大武,準備轉往新化部落了。



在橋上遇到一位名為「嘎比」的部落長者,親切問起我們要去哪?

「請問這橋是通往浸水營古道嗎?」Toby喜歡由問路開始找話題。

「你們要騎上山嗎?」「沒有啦,只是想確定一下方向順便看看,以後若是真的有要越嶺,也是會由屏東那邊過來。」

「古道要由部落旁有塊砂石空地進去,你們跟著汽車軌跡走就是了。」長者回答我們。

這個答案還真出乎意料,因為原本以為浸水營古道是要經過這橋後直走。我們停下來和漢姓為「陳」的「嘎比」長者聊了起來,他告訴我們當初曾經有上山協助古道的測量,而且,也介紹部落名稱「加羅板」是母語中一種樹的名稱,早期他們住在大約海拔五百公尺山裡,民國之後才遷到現址。最後他說:

「來了就騎進去看看,你們的車騎那些路沒有問題,大約2~30分鐘就會到,吊橋那邊風景非常棒的!」

有了他的指引,才知道溪底便道是指部落到姑子崙吊橋間這段,
也得到他的鼓舞,知道往裡面風景非常好,多花些時間是值得的。
因此,跟Toby說:

「好,就騎進去,但萬一時間花太久,等等的新化部落不上去,改由大溪進土坂部落原路出來就可以了。」

調整好可能路線變動,跟陳先生再次道謝後,開開心心依照他的指引進入溪底便道。






騎進溪底便道,大概就只有一個「爽」字能形容啦!





由於在溪谷裡貪玩,花了比陳先生說的時間多了快一倍,
快一個小時才抵達姑子崙吊橋。



進入古道,由於我們的單車不是用巧克力胎,而且這方向是上坡,
不太可能騎得上去,因此將單車放在入口,改成徒步方式進去走走。





優美有故事的浸水營古道,經過有關單位整理照護,路況非常棒。當我親眼看到原來這裡有這麼寬廣平緩的路況,可以理解為何會有許多愛爬山也愛單車的朋友,會不遠千里相偕來此體驗這條充滿思古之情的道路。

看著清代、日治時期的遺跡,想像著五百年之間,在這條南台灣交通孔道上有多少人走過,荷蘭官員、清朝官員、胡適先生及其父母、日本台灣府總督,再怎麼大的人物,他們都只是這條路的過客,留下的都已經是斑駁殘跡,而身處古道兩端的排灣族、卑南族等原住民族人,才是這條路的真正主人。





Toby看到古道中這個漆成綠色的鐵柵欄有些不解它的用途,問說:

「這是做甚麼的,怎們會擋在路中央?」

「這個是以後草長了,可以用來作為捕山豬的陷阱啦!」我開玩笑的跟她說。

據了解,由於越來越多車友也會進入浸水營古道越嶺賞遊,相關單位後來在兩端設立了路障並有告示,禁止單車進入,這個可能是用來阻卻單車通過的。




看到這個路障,前一日才在南迴公路與大車共舞的我們有些傻眼(註),回了神,記起在徐如林、楊南郡老師《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書裡的序是這樣寫:

「這一條道路的形成,可以推溯到500年前,被稱為卑南王的卑南族總頭目,威震台灣東部與南部各原住民的時代。500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我們知道單車禁入浸水營古道背後的原委,當下看到這樣的路障,若是以前,坦白說會有氣憤,但現在覺得只要把現場還原讓更多人看到即可;因為一條古道已經歷經五百年的錘鍊,只要車友能親自走幾遭看幾遍就夠了,過多的評論都是多餘。



註:

地圖中白色虛線框為上三張照片拍攝處,鐵柵欄路阻是在浸水營古道東端拍得,聯結車及遊覽車是在南迴紅色段拍得。



回到古道帶我們走入的時空,姑子崙吊橋優雅的橋身,
讓我們願以最輕柔的姿態滑向太平洋海岸。



讓我回到現實世界的,是在吊橋下收到超商發來的簡訊通知,
它提醒攜車袋已經寄達浸水營古道東端真正的終點-卑南王所在的南王部落,

明天,我們就是要騎到那裏取回攜車袋,搭上火車返回台北。




過了吊橋,進入平整堅實的溪底便道離開浸水營古道騎往大武。

明天梅雨季報到後,大武溪溪水應該就會漲起來,河床上的便道可能就會被淹沒損毀,再來,就要等秋末東北季風起,乾冷的寒風將河床再次吹得乾實,才是我們再度造訪的時機了。



在大武街上超商做些補給,看看時間才九點出頭,跟Toby簡單討論後,就決定還是轉往新化部落再接土坂部落,也就是說,我們不因多跑進浸水營古道耽擱了時間,還是依照原定的路線走。

雖然路較陡又較遠,但台九上吹著北風又車流量高,
山上車少空氣好,又有美麗的排灣部落可以探索,值得啦!







往新化部落的產業道路很好找,一過大武市區就可以看到左邊岔路,往山的方向一直進去就可以抵達,只不過這一路上是坡度不小的爬坡,幸好,陰陰的天氣還飄著小雨,車子不多的路上涼風吹來,不禁覺得這才是單車該騎的路呢!

隨著高度提升,大武市區已經拋在遠遠的下方,南迴鐵路火車柴油引擎轟轟聲提醒我們這是在台灣的東南方。四周正值開花的相思樹,黃澄的花和雨絲形成的花雨不時落在身上......

哎呀,今天怎麼會那麼詩意啊!



黃白繽紛的台灣東南端秘徑,對的季節對的心境來,看到都是最美~



剛剛是在大武溪底迎風騁馳,現在是細雨山際緩步慢爬。



終於,進到位於深山高處的新化部落了。

部落裡幾位年輕朋友正在聊著,告訴我們新化這邊實際上有三個部落,
而且,中間部落有婚禮進行,建議我們可以去觀禮,因為會有排灣的傳統禮俗。

哇,我們是不是太幸運了?!





來到中部落,果然看到一個莊園中有位排灣美女,問過門口的指揮交通的朋友,他告訴我們那位就是新娘,不過剛剛訂婚儀式已經結束,等等會在往下的另一個部落廣場舉行歸寧宴會,許多穿著傳統服裝的耆老都在那邊,新郎新娘等一下也是會過去。

聽了他這麼說,當然繼續往下一個部落前進囉~




這實在是棒了,簡直跟意外中彩券一樣開心,
沒想到會在這麼深山遇到排灣族婚禮,特別的服飾與禮俗讓人大開眼界。

透過一位新娘的長輩、負責招待的大哥協助,讓我們能在現場拍照,真是太感謝了!




哈,Toby拉著排灣小美女問東問西的,比起現場的賓客還要興奮快樂!




拍到這樣的照片,回去真的可以開心很久很久了!



離開部落好遠好遠之後,仍然可以聽見傳來的歌舞聲,
這時已經快十二點,婚宴應該即將開始。

再來的路段即使剛才在部落問過許多人有沒有通,得到的答案是「可以走,但路很差」、「只有機車可以走」、「風災時路坍了,只有便道」,整個綜合判斷,我們是登山車,通過應該不難才對。

這個判斷在接下來的路程中,遇到幾位當地騎機車的朋友口中獲得證實,
所以很放心地繼續往越嶺高點爬上去。



果然,新化部落往土坂部落的產業道路越過高點開始下滑後,
遇到許多碎石路段,甚至因坍方未整修,而是在旁邊開闢出的便道,

這樣路況對於底盤低的汽車是過不去,但是機車或是我們這種登山車就沒甚麼問題,騎起來甚至是很有樂趣。



美得讓人捨不得滑太快的小徑。




由於這段路最高點海拔達八百多公尺,因此下滑很久,
終於在接近部落前看到這座非常特別的吊橋。

這座吊橋名為土坂吊橋,位置就在道路旁與水泥橋並行。

由於旁邊就是道路,吊橋交通聯絡功能被取代,橋的設計具觀光功能取向,
很適合在兩座橋之間互相取景拍照,因此騎到這裡一人走一邊,
我直上吊橋幫Toby拍了一段影片,感覺非常棒!


土坂是一個非常大的部落,由於我們以單車造訪部落不會特地約訪特定人,
因此僅在部落慢慢逛一大圈,感受這裡排灣族人的實際生活樣貌。

繞了一圈時間也差不多了,要離開部落返往東海岸公路前,看到部落入口處公園裡有五年祭最吸引人的刺球活動之雕像,雕像區是開放的,因此停下車進去感受一下.......




這是祭場中頭目們的角度,讓我看到的是專注與榮耀的一刻。



離開土坂部落回到東海岸公路上,
在大溪找了個麵攤午餐後,開始沿著海岸公路往北騎。





在概念上,現在走的路段是瑯橋-卑南道,
也是浸水營古道以及南迴公路沿著海岸往台東卑南的路途上,

只是古徑現在已經為寬闊的柏油路面,以及海岸邊的防波水泥塊,
前人在古道上的身影,僅能用想像力去描繪了。





沿海岸公路騎抵金崙後,再度離開公路繞往山裡面,
到金崙一個美麗的小部落-歷坵走走。

第一次知道「歷坵」這個名字,是去年參加天下雜誌「發現美麗台灣,短片徵件競賽」時,
一支很令我心動的得獎影片《壢坵最美》中聽到,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自造訪。

參考影片《壢坵最美》



作者/製作團隊:1+1

簡單且不到3分鐘的影片,讓人感受到部落另一種的美。





離開美麗的歷坵部落,再度返回海岸公路,這時看到又有一大片雨雲即將飄來。

看來等等又會有不小的,但捨不得橫亙眼前壯觀的雲景,
乾脆不管雨到底會有多大,先將自己置身於海天之間。

我們帶著故事來這裡騎著,漸漸忘記是否有潔白的雲、湛藍的海,
因為一路走來我們更懂了,真的,心才是看得到最美麗。




果然,即將抵達太麻里前雨越來越大.....

冒著不小的雨勢進到市區,先找到位於市區與鐵路之間的大王部落,
大王部落是我們計畫拜訪東台灣最北的排灣部落,

來到這邊,騎訪排灣族路線算是一個階段完成,
再來就是進入屬於卑南族的領域了。


這時的雨勢更大,我們趕緊跑到太麻里街上的超商躲雨,
順便吃點東西去去寒,等到雨終於稍歇,才繼續出發往知本前進,

離開太麻里已經是傍晚五點半,接下來該是找住的地方了。



在太麻里往知本的路上,特地停下來等著火車由海岸駛過時,
和Toby討論晚上要住在靠台東市區還是往知本溫泉,大概是剛剛被雨淋到有些寒意,很快就有了共識:

「今天再泡一次溫泉吧!」

哈,算算這趟經過有溫泉的地方還真不少......

四重溪溫泉
旭海溫泉
土坂溫泉
金崙溫泉

還有等等要去的知本溫泉......簡直就是南台灣單車溫泉之旅呀!

(其實台灣各地都有溫泉,只是規模大與小,如果細心規劃,冬天來一趟單車溫泉之旅是一個很好的主題路線。)



我們都非常喜歡太麻里往知本的這段路,雖然天氣不佳,
但風雨中是否有感動,只有踩出去才能領會囉~







天黑之前終於抵達知本溫泉,三挑四選之後,決定住在曾經去過的一家叫「橙品」的旅館,
Toby拿出看家的殺價本領(住部落民宿就不會這樣),又是回頭客又是不用早餐,終於談出她滿意的價錢。

住進去後發覺,我們跟上次住的是同一個房間,感覺上頗有住在家裡的感覺,不錯耶!




由於遇到5/1勞動節在周四,許多人周五請假後變成四天連續假,
我們火車票太晚訂,訂到是11點多的班次,加上現在已經進入梅雨季,
台東這邊的降雨機率一天比一天高,因此趁著一大早還沒下雨,

趕緊整理好行李,離開知本溫泉往卑南的方向前進。





卑南族分布在台東的平原及花東縱谷南側山麓,這回由屏東車城越嶺到東海岸,
循著曾經是古道的歷史路跡往卑南,台東平原幾個部落是會經過的點。

由知本往卑南路途上,先進到知本(卡地布)部落及建和部落,簡單的逛了一圈,
繼續往利嘉部落及南王部落前進。





離開建和部落過了台9線384K新園橋,在路旁一家早餐店吃早餐,老闆、老闆娘看到我們的打扮以為是在環島,Toby概略的跟他們解釋騎訪部落路線概念後,老闆娘說:

「我老公是魯凱族耶,他來自阿禮部落!」

「你們該繞去我們後面的東興村,那裏也是魯凱族,是台東唯一的魯凱部落喔!」

台東唯一的魯凱部落?

這個提醒讓我想起台東的確有個魯凱部落「達魯瑪克」,是由屏東翻山越嶺而來的。沒想到路線中會經過,誤打誤撞地在這個早餐店遇到魯凱族的朋友熱心的提醒,當然要進去順訪一下啦!





達魯瑪克部落是臺東唯一魯凱族聚落,著名歌手沈文程就出生成長於這裡。

在部落裡的一個族群移動圖版中顯示,
他們是由霧台、瑪家鄉經過接近百年的移動才來到現址。

由於今天時間有限,無法在這裡多停留,因此簡略逛過部落一圈後,
就回到台9線往卑南繼續前進。






離開魯凱的達魯瑪克部落後在台9線騎沒多久,轉入台9乙線進到利嘉部落。

這個中等規模的卑南族部落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街道乾淨景色優美,
在這裡放慢速度繞了好一陣子,才由利嘉路轉和平路接到太平溪另一側的台9線(註),
準備進入這次旅程的終點-南王部落。


註:

按照正常走法,是要沿台東南側的台9線往台東市區(屬於南迴公路段),但由於南王部落是位於花東公路端,也就是由花東縱谷要前往台東的那段,因此利用之間的道路銜接,就不須進到台東市區繞一圈。




要進入卑南王所在的南王部落前,得先經過這段綠色隧道來除去一身的塵埃!




到了!到了!四天的旅程終於完成了.......

這裡是叱吒台灣東部、南部的卑南王所在地-puyuma,普悠瑪部落/南王部落(註)。

雖然進入梅雨季第一天,這裡已經開始下起不小的雨,但我們興奮著!

興奮的是,四天的時間,由屏東車城開始,我們以單車走過200公里,靠著自己的力量越過山稜騎入溪谷,在跨越500年歷史古徑上緬懷先人的勇敢與艱辛;

常有人說,單車是車輛、是休閒工具,但我要說,單車是我們探訪台灣的最佳夥伴,而這條跨越時空的路途,是深訪台灣近代歷史的最佳路徑!



註:

南王部落

南王部落(puyuma,普悠瑪部落),位於台東市南王里,為卑南族卑南八社之一。目前部落仍保有各種傳統祭典,是卑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也是台灣鐵路局「普悠瑪號」名稱的來源。


摘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7%8E%8B%E9%83%A8%E8%90%BD

卑南王比那賴

比那賴約生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出身卑南社六大氏族之一的拉拉(ra'ra')氏族,父親加六賽為卑南社頭目,母親西洛姑為太麻里社人,比那賴是卑南社第17代大頭目。由於比那賴改善部落農耕技術及生活又領導有方,深具政經影響力,成為東台灣的領導部落,後被尊為「卑南王」。

摘寫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415


-----------------------------------------------------

影像紀錄:



-----------------------------------------------------

前篇

走過1874~1871台灣大歷史路線





0 意見及回應: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