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縱橫山海太魯閣(一)


前面提到因連續假的種種不便,例如車票難訂,車上乘客超多,蘇花公路車流大到連過馬路都困難,但唯一的好處在這裡出現,那就是連續假火車加班班次多,我們在這裡停沒多就有好幾班火車經過,影片、照片拍到手都快抽筋了。



騎車以前,一直分不清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泰雅族之間的關係。經過一年來騎訪部落,閱讀書籍、網路文獻,才漸漸弄懂一些概要。


過去(日治時期為主),人類學家將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歸為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雖然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與泰雅族語言不通,但三者都有出草及紋面等類似的傳統文化,因此當時都被歸為泰雅族。一直到近年來原住民主體意識抬頭,2004年太魯閣族才成為原住民第12族,而與太魯閣族同源的賽德克族也於2008年正名,才結束長年來都是以泰雅族來囊括這些北台灣廣大山區多元族群的方式。也由於是近晚才正名,不明究裡的我,早期總是被三個不同族的名稱弄得抓不出方向。

上面提到的賽德克亞族(現今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早期是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最上游,大約是現今的仁愛鄉一帶(與現在賽德克族領域重疊),分為太魯閣群( Truku )、道澤群( Teuda )、和德克達雅群( Tkdaya )三個群。後來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以及尋找新獵場,有一部分族人越嶺到立霧溪、木瓜溪、三棧溪中上游流域,以及大濁水溪下游流域逐漸建立部落,日本1895年統治台灣後,為了獲取山地龐大資源,在1914年慘烈的太魯閣戰役後,一直到民國時期,太魯閣族人的部落被迫遷至中央山脈東側河谷,以及縱谷平原。

而留居原地,現今為賽德克族族人,在十幾年後的1930年,因不滿日方壓迫,發生的震驚國際社會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除了大量被殺害,部分遺族也被迫遷居他方,細數台灣原住民與日本殖民政府發生的衝突,同源的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可以說是最為慘烈。

太魯閣族族人認同在現今南投縣境的Truku Truwan是族人最原始的聚居地,Truku為「太魯閣」名稱的由來,現在的太魯閣(Taroko)是日本時期的稱法,後來被沿用,因此族名稱為「太魯閣族」,區域內成立的國家公園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簡單但不是很精準地說,算是系出同源的賽德克亞族,以中央山脈為界,在西邊南投仁愛鄉一帶(例如霧社)是賽德克族,在東邊花蓮秀林鄉(例如和平部落、銅門部落)、萬榮鄉(例如萬榮部落)、卓溪鄉(少數部落)是以太魯閣族為主。

以上資料為參考書籍、網路文件所整理出,若有謬誤請來信或留言指正喔!


太魯閣族早年歷經日治時期理蕃戰爭的殺戮,被迫遷離原本家園,而新的居地又因礦業開採、觀光發展侵擾,可以說一直都是在歷史夾縫以及經濟產業邊緣求生存,就像台灣由兩大陸塊擠壓,太魯閣族居地就在斷層的邊緣,一直都是大小地震不斷來形容他們的命運,可以說是最貼切不過了。

花了以上一大段來解釋太魯閣族的種種,有了基本概念,
這時再看以下的路線圖就會清楚一些了。




我們要由太魯閣族最北的大濁水溪附近的和平部落出發(參考上圖),串起沿途的太魯閣族部落一路往南騎;會經過驚心動魄的蘇花,也要進入壯麗的太魯閣峽谷,當然,也進入前面提到的因採礦而開闢的道路,鳥瞰台灣最美的曲線-七星潭海灣,以及因觀光衝擊而近來爭議不斷的銅門部落。

回程繞往海岸山脈西側的193道路,由那邊看回兩天騎過的山腳,然後回到花蓮火車站搭車離開。

這樣的安排不是只為了串起部落,而是路線上其實有許多迷人漂亮的風光,只是花蓮自行車道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光芒太過耀眼而被忽略,但也因如此,在離開太魯閣國家公園轉往三棧後,呈現的就是車少景致耀眼的驚喜,精采度不敢說能超過七星潭自行車道,但沒甚麼車的小徑絕對是最佳單車路線。

為了不讓行程太趕,能多跑一些路(事實上原本計畫要衝到更南邊的紅葉部落),因此出發時間選在端午三天的假期。不過也因是端午節連續假期,火車票一開賣瞬間只搶到回程的自強號,去程車票沒買到,只能趁空親自跑一趟台北火車站,買了萬華-頭城,頭城-和平兩班兩鐵區間車次,以接駁的方式前往花蓮。



在梅雨季節提前一、兩周預定要去騎車的車票其實很冒險(尤其是蘇花、太魯閣),因為現在梅雨季已經快成為豪雨季,訂完車票後連續下許多天大雨,甚至氾濫成災。幸好出發前一周開始轉好,而且,目標區域的花蓮這波梅雨鋒面中沒下太多雨,因此我們還是順利出發。

清晨五點由萬華單上火車,在頭城轉搭上另一班兩鐵班次,終於在九點左右來到和平站,我們刻意先往北騎一小段路來到大濁水溪(和平溪,註)橋上。

去年我們也是有一趟行程又這裡出發,不過那次是往北走,探訪的是大南澳的泰雅族:由部落出發,深訪蘇花、泰雅大南澳,而這次是要往南行,走的是串起太魯閣族的路線。

註:

和平溪

和平溪又名大濁水溪,是花蓮縣與宜蘭縣的界河,以原住民的領域來區分,以北是泰雅族,以南是太魯閣族。和平溪發源於南湖大山的東北峰東坡,總長約有50.73公里。主要支流有和平南溪與和平北溪,流經南澳鄉與秀林鄉,出海口分為兩處,下游建有大濁水橋。

(部分摘於維基百科)



和平部落位於路線上第一個太魯閣族部落,旁邊是台泥和平廠以及和平港,
這個聚落不小,騎進社區後安安靜靜的,對照穿過部落中央的蘇花公路車潮洶湧,
可以說是有很大的落差。

今天是連續假的第一天,蘇花公路車多到我們要越過馬路到對面,甚至要等幾分鐘才有空檔,實在非常誇張。





離開和平部落繼續往南走,來到另一個部落-和中部落,
這聚落位於蘇花公路與山脈之間的山坡台地上,社區道路是整齊地井字型,

家戶外有各式的原住民圖騰,織布、彩虹、獵人是共同的象徵。這裡的圖騰用色簡潔,圖案線條直爽,這或許就是代表太魯閣族一直以來的強烈性格了;走多了部落,馬上就區別出與南台灣魯凱、排灣的百步蛇、陶壺有完全不同的風貌。




戰戰兢兢的騎進蘇花公路令人既愛又恨的懸崖峭壁路段,
今天的車流實在非常多,我們不敢大意也不敢停下來多拍照。
所幸進到最頭痛的隧道時,雖然因車流大音浪驚人,但許多大車經過都會放慢速度,
反而讓我們放心不少。



由於這次行程沒有特定要趕多少路,因此穿過最後一個隧道-崇德隧道之後,
我們就越過馬路由鐵路下方進到一處稱為「坂下海岸」的海灘,近距離欣賞太平洋以及蘇花公路、清水斷崖。


離開「坂下海岸」後來到崇德部落,隨意地找條小路繞進部落,
結果騎到一個高架橋上,意外的發現這裡是個取景的好地點,
因此在此停留等著火車經過。

前面提到因連續假的種種不便,例如車票難訂,車上乘客超多,蘇花公路車流大到連過馬路都困難,但唯一的好處在這裡出現,那就是連續假火車加班班次多,我們在這裡停沒多就有好幾班火車經過,影片、照片拍到手都快抽筋了。



過足癮之後繞進部落,這時球場上正在舉辦籃球比賽,
看起來是部落之間的友誼賽,賽場上競爭非常激烈,兩邊的加油聲尖叫聲也是比熱情,
連Toby也忘情地拍手一起加油。


崇德部落一位小朋友看到我在拍照,拉著我一定要轉到一個特定方向幫他拍,然後還拉著相機檢查拍出來的樣子,他說:

「對,就是這樣,看到了沒?」「後面是我的教會,要PO出去喔,知道嗎!」

我答應他,因為這是他希望被看見的笑容,您看見了嗎?




離開崇德部落轉往中橫太魯閣,這時已經過中午,原本的計畫是進入中橫要騎到天祥去探訪白楊步道,
但是在崇德待了太久,而且這時已經起風,下午有機會下雨,
因此計畫稍微調整保守些,等等往內走之後,只要覺得雨會下大就掉頭往回走。



我們沿著立霧溪左岸,不時可以看見對岸的富世部落,
以往經過時沒有太多留意,沒想到由此看過去是這麼美麗,房舍散布在綠濃濃的山間,
範圍極廣,等等回來時一定要好好逛一圈。



在橫貫公路牌樓前巧遇一群臉書上的車友,他們也是要進入中橫,
但是行程方向與我們不同,他們要攻上武嶺,今夜要住在天祥。

巧遇車友,一群人浩蕩同時出發,在峽谷間形成一條漂亮的車陣,
如果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太魯閣最美的,除了巍峨峽谷就是穿梭其間的單車人,
而我最爽的,莫過拍得這樣的畫面啦!






中橫白沙橋段新形成的大崩塌氣勢非常驚人,
高聳且被烏雲遮蔽而見不到山頂,幾乎是垂直的新形成斷壁前,有座尖銳的大石山,
騎車經過時,尖山緩緩地跟著轉動,猶如山神盯著你,冷峻的眼神令人感到一身寒意。

實地的走過後,真實感受到,這是台灣因位處地球兩大板塊擠壓,地層經年累月變動,
加上氣候環境劇變所形成的新地景。



這回進中橫有個地方一定要來看看,那就是要另外爬一段路的布洛灣(註),
因為這裡以前是太魯閣族部落所在地。

以開車而言,布洛灣只是轉個彎開個幾分鐘就到,
但是騎單車就得花約15分鐘,而且是一段頗陡的連續長坡(約2KM)。

註:

布洛灣(bruwan)是立霧溪一處大河階地,bruwan是太魯閣族語「回音」的意思,
兩百多年前,由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翻山越嶺到此建立部落,在1914年的太魯閣族戰役以及1930年的霧社事件後,陸續被迫遷居到現今的富世村及秀林村。

現今有國家公園在此成立的管理站以及委外經營的山月村飯店。



上到美麗的布洛灣已經下午快3點,在餐廳點份套餐當成午餐,這時和Toby達成共識,那就是等等騎完最精華的峽谷段之後不騎去天祥,另外也該要找地方住下來了。

吃完餐點,進入國家公園設立的展示館參觀,展示館內有許多太魯閣族文物,呈現以前族人在此地的生活。可能是今天一路騎來都是逛太魯閣族部落,又加上專騎部落路線已經一年,
因此總是覺得這裡少了甚麼,這時看到兩尊極為生動的蠟像時,我才頓悟.......

原來,這裡少的是人真正的味道。

因為以近代歷史來看,太魯閣族族人是縱橫山林也是顛沛流離,精緻的燈光以及科技螢幕,是看不見這些令人動容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後代,目前是真實生活在這次規劃路線中的部落,而我們上午已經有所探訪,難怪在這邊會覺得是少了些味道。


離開管理站往上騎到位於上台地的山月村飯店,除了繞一下外也詢問是否還有房間,
由於是連續假已經客滿,我們決定等下到富世村再找地方住了。不去天祥時間充裕了起來,因此滑回公路主線後還是繼續往上爬,要進入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路去拍照。

以下就不多說,看照片囉........







這次騎在崖壁林立的太魯閣峽谷拍照,突然發現天氣不好有個好處,只要光線不要太暗影響到快門,少了陽光直射明暗處反差不會太大,反而有利於拍出峽谷風貌。

連白沙橋段也是一樣,如果是好天氣,曝光時人和景勢必只能選其一來測光(除非以HDR模式),人與景也會因反差大而有可能出現兩主題其中之一曝光不足或過度的問題。


這就是四年前騎往大禹嶺時遇到反差大的問題。
左邊以亮處為準測光,河谷公路就一片漆黑,右邊以人為主,峽谷幾乎全曝白了......

回程經過長春祠岔路口,Toby突然說:

「我們騎車後就沒有進去過,再去看看好嗎?」

我回她:

「不好吧,人那麼多,妳看遊覽車已經排到外面來了....」


不過,她還是堅持要進去,因此我們由左邊是峭壁,右邊是移動長城間所形成的隧道穿越,到達長春祠走了一圈。

這個隧道,可以說是追求來台觀光客數字所創造出的國家公園新景觀,震撼度已經不輸剛剛的太魯閣峽谷了!



平心的說,在長春祠遇到的陸客團素養不錯,沒有太多喧嘩也沒有菸味(現在國家公園禁止了),但很希望看見較多以騎車、健走的方式進來....


離開中橫峽谷,直接滑到富世部落(註),富世部落是富世村大聚落,幅員非常大。

部落的名稱在太魯閣族語有來此會合之意,居民多是由山區陸續遷居至此,大小部落據說有六個,我們大致逛過一遍,由近距離就有同教派但不同名稱的教會來看,可以理解這裡的確是由許多部落遷居到此。

逛過一圈,在立霧客棧旁一家名為紅瑛民宿住了下來。
搞定住宿洗去一身今天在蘇花、中橫車陣帶來的油臭以及汗臭後,
到附近一家曾經去過的餐廳吃飯。

註:

有關富世部落的組合及遷徙歷史,可以參考原視這個紀錄影片。

富世部落遷徙史 揭開家族神祕面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etRc4S7wo


這家餐廳的點菜很特別,他們不會要你點太多,太多了還跟跟你說這樣會吃不完。由於曾經吃過知道份量,因此只點了一道甜豆炒花枝以及一道湯,我們就吃到很撐了(白飯免費)。

老闆炒完菜離開廚房和另外一桌的客人打招呼,看起來是互相認識,他看見我們衣服上有單車,而且兩個人穿相同T恤,問起是不是有騎單車,也提到他有去環島。

聽到環島,我半開玩笑的說:

「我們都還沒環島過耶,我們很喜歡騎進部落,今天是由和平出發,一路過來走了好幾個太魯閣族部落,也拍到許多很有特色的教會。」

「以後要是有機會環島,我們該沿著西部海岸走,媽祖廟、天后宮大多是靠海,每個都進去蓋個章拍個照,那一定很有意思。」

「不只海邊,媽祖廟山上也很多......」我說的正開心時,一臉酷樣的老闆回應我。

「今年我花17天環島,騎了兩千多公里,拜了全台灣500間媽祖廟,山上的媽祖廟真的很多。」




17天環島?500間媽祖廟!不會吧..... 我聽錯了嗎??



看來我們在太魯閣口遇到單車環島達人了!

不.....是單車環島神人!!










他帶我們到餐廳後方,牆上是他特製,貼滿五百間媽祖廟香火包的環島認證紀念,
然後跟我們細數何能一天最多拜完55間媽祖廟的標準SOP:

「進到廟裡先投香油錢,然後再拜拜,拜完求香火,香火求完再拍照。」

「所以我的行李最重的就是香油錢」

「我要出門的時候換了兩萬多塊的五十元硬幣......」

聽完他一大堆環島拜媽祖的趣事,特地跟他要了名片電話,他還說:

「若是有車友也想這樣瘋狂一次,我可以提供詳細地圖。」

我跟他說:

「基本上,我會跟要來中橫東進,是媽祖信徒的車友,建議他們入山之前先來你這裡拜一下啦!」




回到民宿,和虔誠基督徒的老闆聊天,我把剛剛拍得的教會夜景給他欣賞,經由他的解說,才知道距太魯閣牌樓約650m的山邊,我們下午有經過也有拍照過的美麗教會,是台灣原住民第一間教堂-姬望紀念教會(註),創建人是一位太魯閣族女士。

老闆每到周日,都會開著福音車到部落裡,接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到教堂做禮拜,建議我們明日早上可以再去教堂走走,裡面有紀錄這位女士的事蹟。

今天騎了一天,萬萬沒想到不經意地在富世部落住下來後,
能夠遇到這兩位在地朋友說了這麼多故事,明天一位有太魯閣族血統的臉友Salu專程由台北搭車要和我們會合,看來,明日的行程也是很精彩才對啦!

註:

姬望紀念教會

「姬望紀念教會」原名「芝苑教會」,是1946年由當地太魯閣族基督徒建成的集會所,後長老教會總會在部落現址建立教堂,於1961年落成啟用,名為「姬望紀念教會」。

姬望女士出生於1872年,太魯閣族頭目的女兒,是一位積極為族人未來奮鬥的女性,當初日軍攻打太魯閣時,曾出面勸降族人保住部族血脈。後來,她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一位基督徒,由於積極的在花蓮傳教,備受日人壓迫,但仍不屈不饒的傳遞信念。1945年,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在她過世的那年,1946年,台灣原住民第一間教會在富世部落成立。



今日影片速寫:



 -----------------------------------------------------------

待續.......

縱橫山海太魯閣(二)


0 意見及回應: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